预约挂号:0312-6392666

急救电话:0312-6392999

首页 > 新闻动态 > 医师讲堂 > 正文

保康医院【健康科普】冬季严寒,当心血管可能受不了!

时间:2020-12-10 11:26:00
        当前,高血压已成为国人心血管病的头号危险因素,并上升为全球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3亿。其中,天气温度变化对高血压病人的影响常常被低估。
        人是恒温动物,核心温度(指心、脑、肺等主要脏器温度)通常维持在以37℃为中心的一个狭窄范围内波动,极端情况时可向上浮动3℃,达到40.5℃,向下则只有-1℃达到36℃。超出这个范围生命活动将受到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暴露于极端气温可诱发血压、血液黏稠度、胆固醇和心率显著变化。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等相关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易受极端气温影响的人群亦不断增多,并且增大了未来的疾病负担。
昼夜温差大心血管事件增多
        我国南北纬度广,东西经度跨度大,使得气候复杂多样。北方寒冷地区因纬度高,只能经受太阳斜射,加上白昼时间短,这就造成了南北气温差别巨大。同时,北方寒地易受来自西北方向的冬季风和寒潮侵袭,以及受突发降雨、降雪的干扰,经常出现气温骤降的极端情况。当昼夜温差超过9.6℃时,因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慢性阻塞性肺炎引起的急性事件发生率则显著提高。
        有随访结果显示,血压高低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降雪量和降雪时间对心梗病人入院率及死亡率有紧密关联,且这种关系在降雪后的第二天最明显,两到三天的持续降雪还会进一步增加心梗的可能。而且,昼夜温差每增加1℃,心衰和哮喘病人的入院率则分别提高3%和1.1%,其中,老年人最易受牵连。
 
        有研究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老人还是年轻人,脑出血的发生率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其中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在冬季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低。由于人体温度调节系统处理突发情况能力有限,突发温度变异会带来人体相应变化,例如血胆固醇、心率和血小板黏度均增加,则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因此一日内较大的温度变化可致人群中出现超额死亡。
 
“候鸟”式迁徙也会影响血压
         时下,随着交通的便捷、经济的富足及人们养生观念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热衷于“候鸟”式生活,冬天离开凛冽的北方,成群结队到海南、云南等地避寒,春夏时再“北归”。殊不知,在一南一北的旅途中,将会在数小时内跨越两个或以上不同气候带,两地的温差可达25℃~55℃。这种“过山车”般的温度骤变,极易引起身体不适,造成血压的波动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突袭。
 
        有学者在描绘心血管疾病和温度之间的关系曲线(U、V、J型)时发现,当“U型”曲线温度低于冷温度阈值及高于热温度阈值时,心血管病死亡率就会“水涨船高”。与寒冷不同,高温可直接导致心血管病人死亡,寒冷只是间接起作用。流行病学调查则显示,温度波动比气温本身对脑梗发病率、死亡率的影响更大。温度变化会引起血压变化,血压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实验表明,当室外气温>10℃时,温度每上升1℃,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0.4毫米汞柱和0.28毫米汞柱,一旦因“热应激”骤然升高人体温度,即可使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减慢30%,极易酿成脑梗的风险。

如何应对气温变化?
        高血压病人在气温骤降及季节更替时,务必加强血压的自我监测,密切关注血压值,警惕因外界温度变化所致的血压急剧变化。如果发生血压值急剧升高,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避免随意用药酿成危险。
        准备在秋冬季由温带或寒带到热带地区居住、休闲旅游的中老年人,在出发前需全面接受体格检查,有脑血管闭塞或重度狭窄者应遵从医生的指导。  
来源:互联网